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财政悬崖


所谓“财政悬崖”,主要是指如果美国国会不修改相关法律,布什政府时期的减税政策将于今年年底到期,而根据去年夏天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债务上限谈判达成的协议,在减赤“超级委员会”未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自动减赤机制将于2013年启动,预计将在10年内共削减联邦政府开支1.2万亿美元。



  “财政悬崖”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在美国国内引发担忧,但目前国会两党就如何解除这一“警报”意见分歧。国会预算局指出,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但长期而言,如果政府为刺激短期增长放松财政抑制政策,而不在未来几年实施规模相当的财政整顿措施,美国也会付出不小的经济代价。

美国国会预算局当地时间522日发布报告说,如果布什政府时期的减税政策今年年底如期结束,同时大规模开支削减按计划于明年启动,2013年上半年美国经济或将重陷衰退。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何謂強權


经典政治学给世界强权所下的定义为:"利益必须被其他国家所考虑的国家"这就是

为什么处于经济困境的俄罗斯依然是一个世界强权的原因,没有人胆敢不考虑一个军火库中

存有千百万核武器的国家的利益。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世界强权是否必须是一个国家

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世纪的罗马教廷肯定是一个世界强权,尽管它只控制相对较少的

领土和人口。的确,教廷的"王国"固然是宗教性质的,但其影响绝不仅限于此。同样,早在

1818 年,当法国不得不向银行举债来偿还战争欠款时,路易十八的首辅大臣黎塞留公爵(Duc

de Richelien)感叹:"在欧洲有六大强权英格兰、法兰西、普鲁士、奥地利、沙皇俄国,

以及巴林兄弟银行  "。他说的并不是一句戏言。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選帝侯


選帝侯(德語:Kurfürst,複數為Kurfürsten)是德國歷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這個詞被用於指代那些擁有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利的諸侯。此制度嚴重削弱了皇權,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更嚴重



起源

選舉德意志君主的制度源自於古日耳曼人時期的選舉部落首領風俗,後被法蘭克人繼承並保留下來。隨著法蘭西王國王權的加強,王位世襲製取代了選舉制,德意志仍然保留了國王選舉制。任何擁有自由身的人都能參與選舉國王,但投票權僅限於那些有地位和名望的貴族。一小部份諸侯在1125年的羅馬人民的國王選舉大會上支持薩克森公爵洛泰爾,洛泰爾以承認他們的地位換取他們的支持。不久,國王由特定人選舉產生的制度被確立下來,一個由部份諸侯組成的專門團隊握有選舉權。選舉團在1152年和1198年兩次被提及。來自於教宗烏爾班四世的一封信建議實行古老的法則,羅馬人民國王應由七個諸侯選舉產生。他們是:



三個教會諸侯:

 美因茨大主教

 特裡爾大主教

 科隆大主教



四個世俗諸侯:

 波西米亞國王

 布蘭登堡藩侯

 萊茵—普法爾茨伯爵

 薩克森—維騰堡公爵



三個大主教的教區是德意志境內最古老和具有權勢的主教教座,自東法蘭克四大公爵時代就承襲重要職務。大空位時代,七位諸侯在1257年分別支持康沃爾伯爵理察和荷蘭伯爵威廉為國王,雙方都宣稱對方不合法。

原先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身兼萊茵—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自從公爵奧托二世去世後,幾個兒子瓜分了其領地,經過一系列戰爭後,1329年的帕維亞條約規定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二世的次子魯道夫繼承萊茵-普法爾茨,路易二世的幼子路易得到了巴伐利亞。至此,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分為長系(萊茵-普法爾茨)和幼系(巴伐利亞)。由於其餘選侯拒絕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長幼兩系同時躋身選侯,因此不得不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兩系中選擇一個。原先身居選侯序列的波西米亞國王因為處於非德意志地區,然而在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一分為二後,波西米亞國王得以頂替巴伐利亞公爵成為選侯之一。



確立

1356年,盧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皇帝為了謀求諸侯對其子繼承王位的承認,在紐倫堡制訂了著名的憲章「金璽詔書」,正式確認大封建諸侯選舉「羅馬人民的國王」的合法性。詔書以反對俗世的七宗罪為宗教依據,確立了帝國的七個選帝侯。他們分別是三個教會選帝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和四個世俗選帝侯:波西米亞國王、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布蘭登堡藩侯。事實上,七選侯選舉出來的人只能稱「羅馬人民的國王」,只有經過進軍羅馬,並由教宗加冕後的「羅馬人民的國王」,才能使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所以翻譯應稱選王侯,而非選帝侯。



變更

選侯團中成員和數量在17世紀前一直沒有變化。1621年,普法爾茨選侯腓特烈五世在波西米亞戰爭後被皇帝斐迪南二世廢黜選侯資格,斐迪南二世將選侯轉賜其表親巴伐利亞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未允許其子孫繼承選侯;在1648年戰後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被重新授予為選侯,巴伐利亞公爵依然保留選侯席位,但普法爾茨選侯的地位和權利低於其餘七位,在八位選侯中居於末位。至此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長幼兩系都躋身選侯行列,雙方不再構成潛在威脅。



1685年,普法爾茨-西默爾恩支系絕嗣,普法爾茨-諾依堡支系繼承選侯,由於後者信奉天主教,使得選侯中的新教和天主教比例失衡。為了維持選侯中新教和天主教的平衡,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於1692年授予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這一公國更多被稱為漢諾瓦)恩斯特·奧古斯特一世選帝侯地位,使得選侯增加到九位,但帝國議會在1708年才予以承認。1706年,巴伐利亞選侯和科隆選侯由於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支持法國,因此被廢黜選侯地位,在1714年後的巴登條約後才恢複選侯資格。1777年巴伐利亞選侯絕嗣,其領地因繼承移轉於普法爾茨選侯,兩者合二為一。



拿破崙在19世紀初期對帝國的進犯導致選侯成員發生了一系列變化。1801年,《呂內維爾和約》割讓萊茵河左岸給法國,造成特里爾、科隆選侯權的斷絕及美因茨選侯權移轉於雷根斯堡大主教。



1803年,帝國議會為符騰堡公爵、巴登藩侯、黑森-卡塞爾領地伯爵及薩爾茨堡公爵創設四個選侯權,選侯數量達到十位,但此四邦未曾行使。



消亡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勒令解散,選侯權失去了意義。選帝侯在後來的德意志帝國以一種榮譽爵位的形式存在下去,但已與原意相去甚遠。

神聖羅馬帝國的形成過程


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德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800王國在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征服國土範圍到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義大利、波希米亞、奧地利西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角的領土。

其後至800年查理曼在羅馬禮拜時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整個法蘭克王國也被稱為查理曼帝國

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今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大約在900年,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國,它們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巴伐利亞。當加洛林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於911年去世後,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作為路易的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康拉德臨終之時,指定宿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亨利去世後其子奧托繼位為東法蘭克國王。 962,東法蘭克國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教宗利奧三世認為西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語: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奧托一世)至1806弗朗茨二世)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其帝國國祚,因自稱奉天承運,[ 1]日耳曼人認為追溯為承繼羅馬帝國而來,所以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
 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與後來的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史稱為第二帝國)與希特勒執政時期(1933年-1945年,史稱為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各國黃金儲備

官方黃金儲備 2010/12
排名 國家 黃金儲備(噸) 黃金占外匯儲備比率
1 美國 8,133.5 76.6%
2 德國 3,396.3 73.7%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814.0 N.A.
4 義大利 2,451.8 73.4%
5 法國 2,435.4 71.8%
6 中國 1,054.1 01.8%
7 瑞士 1,040.1 15.3%
8 俄羅斯 883.2 09.2%
9 日本 765.2 03.5%
10 荷蘭 612.5 61.9%
11 印度 557.7 09.6%
12 歐洲中央銀行 502.1 35.0%
13 台灣 422.4 05.9%
14 葡萄牙 382.5 89.2%
15 委內瑞拉 372.9 67.7%
16 沙烏地阿拉伯 322.9 03.3%
17 英國 310.3 17.6%
18 黎巴嫩 286.8 32.2%
19 西班牙 281.6 39.2%
20 奧地利 280.0 57.0%
21 土耳其 240.0 12.8%
22 比利時 227.5 41.2%
23 阿爾及利亞 173.6 79.5%
24 泰國 152.4 04.6%
25 利比亞 143.8 05.6%
26 142.7 10.4%
27 127.4 03.0%
28 125.7 13.6%
29 南非 125.0 13.8%
30 國際清算銀行 119.0 N.A.
31 希臘 111.7 81.3%
32 墨西哥 106.3 04.0%
33 羅馬尼亞 103.7 11.3%
34 波蘭 102.9 05.3%
35 澳洲 79.9 09.5%
36 科威特 79.0 13.8%
37 埃及 75.6 14.8%
38 印尼 73.1 03.5%
39 哈薩克 73.6 12.5%
40 丹麥 66.5 04.1%
41 巴基斯坦 64.4 18.9%
42 阿根廷 54.7 06.4%
43 玻利維亞 49.3 22.9%
44 芬蘭 49.1 24.6%
45 保加利亞 39.9 12.0%
46 韓國 39.4 00.7%
47 白俄羅斯 38.5 41.4%
48 西非國家經濟及貨幣共同體 36.5 12.9%
49 馬來西亞 36.4 01.5%
50 秘魯 34.7 04.0%
51 巴西 33.6 00.5%
52 斯洛伐克 31.8 67.6%
53 烏克蘭 27.9 04.5%
64 卡達 12.4 04.4%

全球外匯存底排行

外匯存底
排名 國家 外匯存底(百萬美元) 資料時間
1 中國 3,305,000 2012/03
2 日本 1,289,542 2012/04
3 沙烏地阿拉伯 541,091 2011/12
4 俄羅斯 524,370 2012/04
5 台灣 395,070 2012/04
6 巴西 374,272 2012/04
7 瑞士 327,269 2012/03
8 韓國 316,837 2012/04
9 印度 294,397 2012/03
10 德國 250,479 2012/04
11 新加坡 243,641 2012/03
12 義大利 187,298 2012/01
13 阿爾及利亞 185,900 2011/12
14 法國 179,203 2012/03
15 泰國 179,000 2012/04
16 墨西哥 155,949 2012/03
17 美國 151,393 2012/04
18 馬來西亞 136,100 2012/05
19 英國 130,163 2012/04
20 印尼 110,493 2012/03
21 伊朗 109,700 2011/12
22 波蘭 102,809 2012/04
23 土耳其 93,035 2012/04
24 丹麥 86,670 2012/03
25 以色列 76,513 2012/04
26 菲律賓 76,128 2012/03
27 利比亞 71,990 2011/12
28 加拿大 68,638 2012/05
29 秘魯 58,328 2012/05
30 挪威 58,148 2012/05